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策文件及解读 > 政策解读
索 引 号 002482330/2024-11693 公开分类
发布机构 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成文日期 2024-11-12
文  号 主题词

政策解读 | 关于推进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24-11-12 18:25

来源:文印室

访问次数: 305

打印

9月28日,浙江省深化文艺赋美工程暨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主题活动在杭州举行,现将《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关于推进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进行政策解读,一起关注。

自2022年提出公共文化共同体概念以来,浙江各地开始创新探索,先走路再画图,涌现出了一批先行模式,为下一步全面建设公共文化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建成开放了目前全国体量最大的省级公共文化设施集群:之江文化中心,包含了博物馆、图书馆、非遗馆、文学馆四大功能主体和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正式运行一年多来,出道即出圈,得到了无数市民与游客的青睐,成为浙江文化新地标。中国美院在新开业的杭州中心打造的中心美术馆,推动艺术商业融合,成为“老牌商圈”的新活力“燃点”。嘉兴市自2016年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为核心,探索总分馆制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成功创建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舟山打造“海上图书馆”,在航程半小时以上的岛际客运航线客船上提供图书、方言听书机等自助借还服务也是一个成功的实践。

在总结各地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指导精神,进一步梳理工作逻辑、构建工作闭环,制定出台了《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关于推进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全省全面推开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提供引导和规范。公共文化共同体相比于以往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不能靠单打独斗,需要调动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深化完善总分馆制模式,做好提质扩面的工作,实现从“覆盖”到“深耕”的跨越。推动空间资源跨界融合,通过建立空间设施共享机制、补充嵌入多元融合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创新空间设施运营管理机制等办法,提高空间资源的利用率。创新推进馆校院团联动协作,营造一个开放的文化生态,让不同的文化主体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推进馆校院团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注重资源互补,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优势、院校的人才优势和院团的专业优势,打通资源壁垒,统一品牌输出,形成聚合放大效应。

利用好公共文化场馆有限的资源支撑更具品质又便捷的服务,探索网点设施连锁供给,促进供需精准匹配,提高空间利用率。“抓点”,利用好银行、邮局、新华书店、高铁站、机场、轨道交通等各类群众身边的公共空间网点,嵌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成链”,创新“空间银行”建设,以数字化手段创新空间管理模式,梳理公共文化空间资源,在全省范围内实现“空间银行”服务点位乡镇(街道)全覆盖。

几十年来,浙江乡村文化生活经历了从“没文化”到“送文化”,再到“种文化”等几个阶段的转变。过去的公共文化服务更倾向于被动接受,现在的公共文化供给就需要主动对接、拥抱需求。要整合提升“文化点单”服务,让大家能够像点菜一样,自主选择喜爱的文化服务,通过数字赋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对接与高效供给的双向奔赴。

公共文化机构集群能够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同时促进公共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有机融合,产生良好的集聚效应。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功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在设施建设、内容供给上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在管理运营模式上创新创造,彰显“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多彩魅力,打造集群式公共文化地标,在构建网红打卡地的过程中发挥文化赋能的积极力量。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在文化生活中的体验方式、交互模式、传播路径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需求也更加多元。我们将依托“浙里文化圈”等平台,全面梳理优质数字资源,加强智慧应用集成优化;积极拓宽线上服务渠道,加快智慧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智慧场馆建设;鼓励通过AR、AI和元宇宙等新技术手段提升体验感,运用直录播等方式扩大传播范围,打造公共文化沉浸式服务新场景。

我们希望,通过公共文化共同体的建设,积极呼应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真正推动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单一、供需匹配度不高、协同机制不全、服务效能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提升省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设开放融合、充满活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助力高质量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政策原文:http://ct.zj.gov.cn/art/2024/11/11/art_1229678760_2535384.html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