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 关于深化文艺赋美工程 促进全民艺术普及的实施意见
索 引 号 | 002482330/2024-11692 | 公开分类 | |
发布机构 | 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 成文日期 | 2024-11-12 |
文 号 | 主题词 |
政策解读 | 关于深化文艺赋美工程 促进全民艺术普及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24-11-12 18:23
来源:文印室
访问次数:
9月28日,浙江省深化文艺赋美工程暨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主题活动在杭州举行,现将《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关于深化文艺赋美工程 促进全民艺术普及的实施意见》进行政策解读,一起关注。
文艺赋美工程从2022年9月起在全省推开,致力于创新机制,激活资源,使文艺像星星之火那般遍布城市、融入乡村,既赋美城市品质,又赋彩群众生活,让一个个表演者成为流动的艺术雕塑,让群众在欣赏风景中感受文艺之美,进而带动全民美育和艺术普及,生动展现“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无限魅力。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两年来,文艺赋美工程创新文化供给模式,探索赋能共富路径,全力打造多点、高频、流动的文艺景观。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累计开展活动55.3万多场,常态化演出场地近千个,推动文艺走出剧场、遍布城乡,融入生活、美化社会,拉近人民与艺术的距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成效看,文艺赋美工程全面融入了百姓生活:一是景区商圈全覆盖,赋美点位包括A级景区、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宾馆饭店、剧场、娱乐场所等文化空间和城市商圈;二是城市乡村全覆盖,充分结合“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新型文化空间、综合文化站等场地资源,在硬件上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文艺赋美全覆盖;三是山区海岛全覆盖,借力山海协作,文艺赋美活动遍布山区海岛,赋能山区县和海岛县高质量发展。从内容看,也有三方面特点:一是融入重大节庆活动,借助中国歌剧节、浙江省戏剧节、音乐舞蹈节、曲杂魔术节、之江艺术季等专业演出,持续拓展高品质街头演艺规模,提高演出频次;二是与大型演出相结合,整合“文艺下乡”“美育村”“乡村村晚”等活动载体,推动文艺赋美从街头文艺向全民艺术普及进行延伸;三是与其他文化活动相结合,大力培育融合演艺、非遗、展览、旅游等业态的新模式,通过跨界合作助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但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审美需求的多元以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群众对“美”的期待前所未有。文艺不仅仅包括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还包括美术书法等视觉艺术,而文艺赋美也应不仅仅在城市转角、街头公园,还应在时时处处,因而文艺赋美的内涵与外延都应不断拓展。文艺赋美需要通过多种形式,让人们不仅能够获得美的享受,还能在参与中提升“美商”。
为此,我们制定出台了《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关于深化文艺赋美工程 促进全民艺术普及的实施意见》,未来几年要打造文艺赋美2.0版本,通过迭代升级带动全民艺术普及工作,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感受来说,与文艺赋美1.0相比,文艺赋美2.0有以下几个特别显著的特点。
我们将推广更具品位的街头演艺,在城乡中心区域和旅游景点等地,规划街头演艺的专门区域,支持艺术家和表演团体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原创节目,提升街头演艺的艺术品质,打造文艺赋美街头演艺精品点位200个以上。
我们将培育群众喜爱的乡村文艺品牌,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并广泛参与的乡村文化艺术,促进“村晚”“村歌”等品牌群众性文化活动健康发展,重点旅游村做到村村有“村晚”,形成“月月有活动、村村有赛事”的局面。我们将孵化公共文化共同体撬动文艺赋美,跨系统、跨层级整合资源,联合策划、开发、运营文艺赋美项目,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建立点单机制,确保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精准对接民众期待,让“公共文化共同体”成为推动文艺赋美的有力支撑。
我们将构筑文旅融合的演艺新空间,努力培育管理规范、信誉度高、竞争力强的运营主体,利用商务楼宇、建筑厂房、园区街区、文旅场所、游船邮轮等场地空间,打造50个形式独特、内容新颖,小而美、美而精、互动性强、观众粘性高的省级演艺新空间,开展常态性艺术表演、驻场演出、跨界娱乐等演艺活动。创作50部具有较高艺术水准、深受群众喜爱、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佳的精品剧目,成为表演艺术创作生产新趋势、大众艺术消费新焦点和文旅融合“新物种”。
我们将建设开放共享的城乡美术馆,在城市商业综合体等人员聚集场所嵌入打造美术展览展示空间,鼓励利用美术名家故居、乡村闲置房屋改造成美术展览展示场所。
我们将深度挖掘“浙里文化圈”平台的潜力,通过全景式直播、云演艺等前沿技术,打造跨越时空限制的新产品、新业态和数字艺术教育资源库,让艺术欣赏和艺术学习不再受地域、时间限制。
我们将扶持人才荟萃的群众文艺团队,健全群众文艺团队创新发展长效机制,打造省级示范性群众文艺团队50支以上,让群众文艺团队成为社会文艺爱好者增长才艺和展示才艺的平台。不断提高活动品质和活跃度,鼓励支持群众文艺团队参与文艺赋美等惠民服务,定期开展广场舞、声乐等群众文艺团队交流展演活动。我们将开展精准适配的艺术培训,优化“全民艺术学堂”课程体系,规划文化艺术培训空间,加速推进“艺术自习室”网络构建,鼓励公共文化场馆创新服务模式,通过错时、延时开放,最大化利用资源,满足公众多元化学习需求。我们将壮大富有活力的志愿者队伍,鼓励文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在校大学生、社会文艺组织负责人等提供志愿服务,重点招募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开展服务的文艺志愿者。
我们希望通过文艺赋美工程的深化,真真切切地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让每个群众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盛宴;让多元文化的种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包容,构建共融共生的文化生态;让文艺创新的力量激发群众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共同参与、共同创造,书写属于自己的文化篇章;让文化的甘霖滋养心灵,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让生活因文艺赋美而更加丰富多彩。
政策原文:http://ct.zj.gov.cn/art/2024/11/11/art_1229678760_2535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