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年工作要点
索 引 号 | 002482330/2023-09676 | 公开分类 | |
发布机构 | 省文化和旅游厅 | 成文日期 | 2023-02-10 |
文 号 | 主题词 |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年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23-06-16 15:55
来源:文印室
访问次数: 2681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按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五届二次全会的部署,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使命任务,紧扣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战略目标,以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为总引擎,以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为主抓手,突出守正创新、变革重塑、项目为王,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充分发挥赋能共同富裕作用,为奋进“两个先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贡献文旅力量。
一、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1.实施文化和旅游“双百”计划。坚持重大项目带动引领,全力以赴抓项目、扩投资、促投产,滚动推进100个在建实施类、100个谋划招引类重大文旅项目,尤其是抓好68个“千项万亿”工程年度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50亿元。抓好文化地标重点项目建设,建成开放之江文化中心。加快建设三江两岸水上黄金旅游线等“十大百亿”重大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程量,以优质项目推动串珠成链、集链成群,打造全国知名文旅融合“景观长廊”。全省文化和旅游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超3000亿元。
2.促进文旅产业稳进提质。顺应发展阶段的变化,支持文旅企业推进经营模式和业态创新,通过产品迭代、跨界合作、营销引流等措施实现转型升级。指导旅行社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完善文旅行业纾困帮扶措施,创新旅行社旅游服务质保金机制。进一步办好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对接大会。深入开展文旅企业梯度培育,支持一批领军企业、骨干企业、新锐企业加速发展。推进市场主体品质提升,评定全省首批20家左右“品字标”饭店企业,培育五星品质旅行社10家。
3.加快文化和旅游产业带建设。大力提升四条诗路文化带,推进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培育研学旅行基地20个,宣传推广30条诗路黄金旅游线路。加快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支持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新增文化产业、工业旅游、中医药文化养生等省级示范基地20家以上。积极培育红色文化旅游带,整合红色根脉资源,推进100个重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建设。加快蓝色海洋旅游带建设,建立十大海岛公园动态调整机制,发展游轮、游艇、休闲渔船“三游”经济,支持东南沿海黄金海岸邮轮航线常态化运行。
4.提升文化和旅游载体能级。依托各地资源优势,打造一批高能级旅游吸引物,力争新增5A级旅游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新培育6家4A级旅游景区、2家省级旅游度假区,构建30个千万级核心大景区。提升旅游城市品质,加快杭州国家旅游枢纽城市、宁波国家旅游重点城市建设,争创2家国家级、5家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积极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大力培育文旅融合名镇,提升乌镇、西塘等文旅特色小镇品质。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迭代“万村景区化”建设,打造10个示范景区镇、50个金3A景区村,新培育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5个重点村。持续推进“微改精提”,推出1000个示范点和100个最佳实践案例。
5.推进文旅消费品牌创建行动。提升风味美食品牌,推选1000道具有鲜明地域标识和文化内涵的浙江风味美食,新培育200家“浙江味道·百县千碗”美食体验店,建成农都美食文化长廊,创设1月7日“美食日”,举办美食专项挑战赛。打造酒店民宿品牌,构建浙江酒店品牌矩阵,以等级民宿为主体梳理“浙韵千宿”培育对象,推选1000家具有浓郁乡村风情和文化韵味的浙江精品民宿。构建文创礼物品牌,推选首批200个“浙派好礼”文创产品。培育文化演艺品牌,统筹发展驻场旅游演艺、流动性文艺演出、沉浸式现代游艺及非遗技艺展演,打造一批浙江代表性演艺(技艺)项目。拓展文旅市集品牌,培育一批主题性文化雅集、旅游集市、文博市集。办好“浙江文旅消费季”系列活动,培育新兴消费业态,新创建1个国家级文旅消费示范城市、2个国家级和10家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二、全力打造省域文化标识
1.实施文艺创作攀峰计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之江潮”杯文化大奖为牵引,把握时代主题,遵循文艺规律,持续打磨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叫好又叫座的扛鼎之作。推行重大文艺创作“揭榜挂帅”,深化省地共建共创机制,营造文艺创作最优生态。充分发挥浙江文艺创研中心作用,打造高能级艺术创作平台。推进“唱响浙江”主题歌曲创作计划,推出一批反映新时代、弘扬主旋律的好歌。振兴传统戏剧,坚持剧目新创与经典复排两手抓,探索越剧新大众化之路,擦亮越剧“小百花”、浙江婺剧团等文化金名片。办好第五届中国歌剧节、之江艺术季、浙江音乐舞蹈节,促进文艺繁荣。
2.深入推进文明探源实证。积极主导或参与“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聚焦世界稻作农业之源、中华文明之源、中国海洋文化之源等重点课题,实施浙江考古“启明星”计划,深入推进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史前考古研究,充分挖掘在全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价值,努力取得具有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成果。统筹开展越文化、吴越国、宋韵遗址、温州古港遗址等考古研究,高规格办好河姆渡遗址发现50周年系列活动。加快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做精“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等项目。依托丝织品、陶瓷、玉器、茶叶等浙江特色文化内涵,推动学术研究国际化,进一步夯实浙江作为丝、瓷、茶之源的证据链。
3.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实施世界文化遗产之窗建设工程,支持杭州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城市,联动提升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浙江段)、良渚古城遗址保护水平,加快上山文化遗址、钱塘江海塘·潮文化景观等项目申遗步伐,完成世界遗产申报预备名单调整申报工作。推进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启动南宋皇城遗址综保项目。制订省土地储备考古前置管理规定。实施一批重点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加强革命文物抢救保护,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启动我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统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和代表性传承人培养,做好国家级非遗项目存续状况调查评估和重点保护。做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后半篇文章”,认真履行杭州宣言,擦亮“世界茶乡看浙江”金名片。
4.扎实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结合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完善浙江文化基因库,大力挖掘宋韵文化、阳明文化、和合文化等省域特色文化内涵。着眼于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推进“文物+旅游”“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推出一批文化基因转化示范项目,深化“跟着考古去旅游”活动,策划打造文脉传承、文博之旅等各类主题游线。组织开展宋韵文化节系列活动。推广拯救老屋行动。抓好“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全国试点,培育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30个、非遗工坊150个。推动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万家,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支持浙江非遗学院建设。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第15届浙江·中国非遗博览会等活动。
三、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高质量建设公共文化空间。高标准布局市有“五馆一院一厅”、县有“四馆一院”、区有“三馆”,提升全省文化馆、图书馆一级馆率。加快健全“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着眼于城乡一体、开放共享,充分激活基层文化设施,创新公共文化载体形态,搭建文艺志愿者服务平台,促进文化资源和服务网络向基层延伸覆盖。高标准完成省政府民生实事,新建成3000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新增200个城市书房、100个文化驿站、200家乡村博物馆,新增50个城市文化客厅、500个邻里阅读空间。开展“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评选。抓好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示范创建工作,认定首批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推选10个领航项目、30个文化强镇、100个文化示范村。
2.以“文艺星火赋美”促文化惠民。深入实施“文艺星火赋美”工程,建立健全组织协调、点位规划、节目遴选、宣传发动等运作机制,促使优质文艺资源下沉和全社会资源激活。重点推出200个展示统一LOGO标识的演出场所,开展街头展演3000场次以上。结合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整合“文艺下乡”“美育村”“乡村村晚”等活动载体,推动“文艺星火赋美”演出向乡村延伸。结合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月、全民艺术节、戏曲大联展、“音乐节+音乐角”等系列活动,建成100个“百姓百艺”工作坊,持续拓展高品质街头艺演规模和频次,带动全民美育和艺术普及,打造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文化惠民品牌。
3.提升文博公共服务水平。坚持面向国际、龙头带动、彰显特色,积极争创世界一流博物馆,奋力打造一批国内精品博物馆。支持温州、绍兴等地建设“博物馆之城”,创建一批“博物馆小镇(村落)”。积极探索全省博物馆共同体,推动省市县联动举办各类展陈活动3000场次。推行国有博物馆“结对帮扶”机制,探索独立策展人、星级讲解员制度,提升博物馆办馆水平。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推广延时开放、夜间开放等运行模式。加快文博场馆景区化建设,推动3家文博场馆新创成4A级旅游景区。
4.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改革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浙江模式,形成服务效能提升带动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反哺提质公共文化服务的良性循环。研究出台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制定政府购买图书馆服务等管理规范,选择试点县开展文化类社会组织(企业)认定和培育工作。推进浙江音乐厅改造,推动室内乐、交响乐高频演出,让更多市民增进高雅艺术熏陶。提升文化场馆运维能力,培育高品质城市文化“运营商”。在坚持场馆公益属性的前提下,以绩效为导向,支持专业化机构或团队参与运营公共文化设施。总结推广萧山“文化管家”、武义“共富百花云”等创新做法。
5.提高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建立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制定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指南。推进东南沿海国家级风景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交通导引、信息咨询等服务功能。以全省首批12个交通强省交旅融合试点为抓手,加快A级景区通景公路、海岛公园“一岛两码头”建设,提升道路、客运、交通对旅游景区的服务保障能力。拓展公共文化场所旅游服务功能,探索在文化馆、非遗馆、音乐厅等公共文化场所设立旅游服务专区。加快推进旅游驿站建设,出台省级地方标准《旅游驿站基本要求和评价》,新建一批旅游驿站,促进相关产业拓展延伸。强化旅游厕所建设运营,新建一批示范性旅游厕所。
四、激发“创新+改革+开放”强杠杆效应
1.优化文旅营商环境。推进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完善厅领导服务文旅企业和重大文旅项目制度。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化战略,开展国际化标准研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治理标准化营造公平、高效政务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文化娱乐、上网服务等领域“证照分离”,持续深化“减证便民”,推广“浙里有戏”“安心露营”等基层实践,以数字赋能促管理创新。推动降本减负政策精准直达快享,加强产业投融资服务,力争文旅领域实现政银企合作项目和融资金额明显增长。完善“信用+监管”,拓展行业信用评价对象范围。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深入开展文娱领域治理专项行动,加强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监管与服务,切实维护市场秩序。
2.深化数字化改革。加快一体推进和系统集成,在后端整体打造“浙文旅”平台,在前端统筹构建“浙里文旅在线”。以“文旅大脑”建设为依托,全面提升文旅系统监测、预测和战略能级管理水平。不断迭代“品质文化惠享·浙里文化圈”“旅游通·游浙里”“浙里文物”等重点应用,推动注册数、浏览量持续跃升。推进浙江“文旅码”与“文化保障卡”深度融合,迭代升级“智慧文化云”。深化省厅政务服务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协同推进“艺数家”“非遗在线”等应用。完善省市县应用集成贯通和共享落地模式,形成“一地先行、全省推广”有效机制。
3.探索文旅赋能共同富裕改革路径。研究完善文化和旅游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标评价体系,结合试点持续迭代,逐步在全省推行。实施分人群精准供给,面向少年儿童、老年人、农村群众、农民工、残疾人等群体,探索公共文化“供应链”管理,打造有针对性的服务项目和体验空间。在文旅领域实施持续缩小“三大差距”集成改革,支持山区、海岛县培育龙头景区、拓展文旅市场,深入推进万户农民旅游致富计划,努力提升“扩中提低”文旅贡献率。认真组织全国文化和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现场会。
4.加强文旅领域集成创新。深化文艺院团改革,推进省属“一团一策”落地见效,更好激发院团活力。推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改革,研究制定政策意见,争取成为全国改革发展试点。创新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场馆体制机制,在完善总分馆模式的基础上,谋划创建省市县多级联动的公共文化共同体,探索跨界融合文化惠民新途径。推动列入国家试点的博物馆在事企分开原则基础上,通过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等方式投资设立企业,与省文投集团等合作开展博物馆公共空间运营和文创产品开发工作。加快文旅科技创新,加强科技研发应用和载体建设,继续培育和推广文旅领域科技创新示范项目,创建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5个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发挥其在科技支撑、人才培养、服务行业等方面的作用。
5.拓展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围绕亚运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举办“文旅赋能亚运”活动,开展诗画浙江亚运全球推广,加快恢复发展入境旅游市场。支持世界旅游联盟举办“湘湖对话”。在文化和旅游部指导下筹备组织好亚洲之光国际艺术节,办好“茶和天下·雅集”、“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文化分论坛-良渚国际论坛、“丝绸之路周”、“诗画江南、活力浙江与世界对话”等活动,与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开展部省合作,壮大国际人文交流阵地和队伍,布局海外旅游推广中心,扩大浙江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出“千年宋韵”“丝绸与丝路”等一批文物外展精品,讲好浙江文物故事。加强国内交流合作,推进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做强长三角文旅市场推广联盟。加强跨省域协作,共建杭黄世界级生态廊道、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等。做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五、持续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1.强化党建统领。坚持将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常态长效开展对党忠诚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全系统干部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广泛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教育活动,以“双建争先·提效创优”工程为抓手,健全“四优四强”班子队伍,抓深抓实“七张问题清单”,联动开展“破百难、助共富”活动,建设农文旅融合“共富工坊”,着力构建党建统领整体智治工作机制。开展“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活动。建立健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清单式闭环落实机制,严格执行重大事项、重要信息请示报告制度。严格落实“五张责任清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和省委新“36条办法”,接续开展厅属单位政治巡察和整改落实情况“回头看”,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2.创新组织体系。着眼于全面提升政府自身建设水平、打造整体智治的人民满意政府,坚持问题导向、实效导向、使命导向,大力推进学习型、变革型、勤廉型组织建设。完善全省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赛马机制,加强重点工作清单化、指数化、标准化管理,配套建立督查激励和惩戒措施。按照“零基预算”理念,探索省级经费年度动态调整机制,更好地集中财力办大事、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树立大财务理念,在省级系统探索财务集中管理与综合核算机制。强化法治保障,实施《浙江省乡村旅游促进办法》,开展《浙江省图书馆条例》《浙江省旅游条例》修订调研,配合省人大开展《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执法检查。探索建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统计模型,持续提升统计数据质量。
3.筑牢安全防线。管好守牢文旅系统意识形态阵地,全面高质量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网络生态“瞭望哨”工程建设。抓实抓细安全生产,深入推进风险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在全省组织实施集中执法行动。开展第三方体检式暗访督查,及时发现、曝光、晾晒突出问题,规范提升行业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应对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发挥好旅游安全专委会办公室作用,协同省级相关部门建立旅游休闲运动新业态安全监管协同机制。推进文化和旅游安全监管在线平台建设。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行业恢复发展。实施文物“除险保安”工程,协同省级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检查、执法督察,对重大火灾隐患、重大文物犯罪案件和法人违法案件实行挂牌督办,鼓励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文物安全巡查,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安防设施覆盖率提升至70%。
4.加强人才支撑。推进全省高校文化和旅游类学科与专业建设。深化省部高校共建工作,提升厅属院校办学质效,支持浙江音乐学院争创省重点建设高校,指导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开设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有针对性开展紧缺人才、后备人才“订单式”办班。指导浙江音乐学院平稳有序完成附属音乐学校转设(民转公)工作,扎实推进集团化合作办学,进一步打响附属音乐学校品牌。启动第二批艺术领军人才“1111”培养计划,接续实施青年人才“新松计划”“新鼎计划”“未来艺术家”培养计划。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聚计划,建设一批省文旅导师工作室。壮大“三团三社”基层文艺骨干队伍。开展“诗画江南、活力浙江”讲解员大赛,建立优秀导游(讲解员)激励机制。加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升文化市场执法水平。强化勤廉导向,推进干部队伍变革重塑,贯彻选贤任能“四个坚持、八个不”精神,营造有效机制和良性生态,加强梯队建设和岗位交流,持续激发创造性张力,不断提升干部整体素质,夯实文旅系统敢打硬仗、善作善成的能力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