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旅动态 > 厅属单位

浙江自然博物院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布时间:2022-07-15 18:27

来源:浙江自然博物院

来源:

访问次数:

打印

7月11日下午,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杭州举行,大会颁发了202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浙江自然博物院陈苍松副研究馆员与浙江大学等科研团队联合申报的“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2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浙江自然博物院承担的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极危动物安吉小鲵保护遗传学研究、省林业局重点濒危动物保护项目安吉小鲵保护生物学研究、省基础公益项目安吉小鲵仿生态人工繁育研究等项目研究成果是其中的核心。

生物多样性是组成绿水青山的主体,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的核心基础。浙江省拥有丰富多样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富含特有属种和珍稀濒危动植物,在全国乃至世界占据重要地位。

但截至上世纪末,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技术领域还存在不少“卡脖子”问题。“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经历多年科技攻关,在理论研究获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突破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瓶颈技术,构建了全域动态监测技术体系,为我省“两山转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一是研发了珍稀濒危动植物复壮关键技术。针对安吉小鲵、百山祖冷杉等12种代表性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创新性研发了仿自然人工繁育、微生境调控、胚拯救、和就地放归等8 项关键技术,突破了濒危物种野外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瓶颈,实现了野外种群复壮。

二是揭示了生物多样性时空维持机制,在理论上获得了重大进展。在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长期定位研究基础上,揭示了扩散限制、生境异质性、环境过滤、时间积累、生境片段化等在时空维持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为突破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瓶颈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是构建了生物多样性全域动态监测技术应用体系。在全省多个代表性自然保护地构建了动态监测样地体系,研发了野生动物监测仪全域均匀布放和动态监测技术,评价了生物多样性资源、栖息地质量及其保护状况。

项目在Science、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等刊物发表SCI论文41篇。推动了全省自然保护区网络构建,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6处,创建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和标准试验区试点1个,晋升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3个。为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与整合优化,以及国家公园试点区设立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等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为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对全国的亚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