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旅动态 > 地方动态

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安吉模式”开启

发布时间:2020-10-16 14:48

来源:省文化和旅游厅

来源:

访问次数:

打印

一到周末,来安吉灵峰街道港中旅和乐小镇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在小镇文旅驿站里,不少孩子“泡”在艺术工坊内体验手工课,家长到咖啡吧聊天、喝咖啡,或者去阅览室看看书,夜晚还有酒吧消遣好去处,一天的时间过得充实而快乐。

和乐小镇是安吉县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工作的一个缩影。据悉,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工作是今年国家文旅部公共文化条线的创新之举,也是文化和旅游部门合并后的大势所趋,近年来该县也一直在努力探索前行,致力打造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安吉模式”。

已形成“4+1”融合模式

从字面上理解,文旅公共服务融合是在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场所(设施)中互相植入对方元素,形成一个新的意义上的文旅综合公共服务场所。“我县各类文旅设施丰富全面,文化主题特色鲜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又进一步推动本土文化传播,这些都给融合工作打下扎实基础。”该县文体旅游局艺术与公共服务科科长付雪可说,目前该县具有一定文旅公共服务融合特色或正在实施融合的乡镇(街道)、村有灵峰街道、山川乡、孝源街道、递铺街道鲁家村、鄣吴镇鄣吴村、天荒坪镇余村、孝丰镇赋石村等,并已逐步形成“4+1”融合模式。

她介绍,“4”是指理念、场地、服务、管理四个融合。其中,“理念融合”主要是在旅游项目的前期规划中植入文化元素,在文化项目中植入旅游服务功能;“场地融合”具体做法是重点推动旅游区域综合文化中心、文化礼堂与旅游服务中心、旅游休闲设施统筹建设运营,推动大型酒店、商超等社会资本运营单位增设阅读、讲座、演艺等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开放功能。

“‘服务融合’较有代表性的项目就是和乐小镇,小镇的文旅驿站以公共阅读空间为依托,整合各类资源,形成文化客厅,成为游客驻足休憩地,而且还招引大漠摄影基地、跑马场等文旅小项目植入,不定期联合街道开展惠民文化活动,在为游客提供多维度、个性化文旅服务的同时,也吸引当地人参与,实现了主客共享,形成了良性循环。”付雪可表示,“管理融合”主要根据“谁投资、谁负责”原则,各类文旅公共服务场所、设施实行统一管理运维。

另外,“1”是鼓励多元化投入,尤其是吸引社会工商资本积极加入。以灵峰街道为例,辖区有近千万元社会工商资本投入文旅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除了和乐小镇文旅驿站之外,还有乡旅梦工厂小村客厅、半日村民宿水上书咖以及儿童娱乐天地等,为游客服务的同时,周边居民成为最大受益者,体现了公益性、便利性,满足了基本性、均等性。

“融”好更要切合实际

“我县这项工作虽然是边探索边实施,但还缺乏统一规范,没有形成体系,机制也不够健全,发展不够均衡,而且没有标准细则,点面发展不均。”该局党委委员彭卫红说,接下来还需要持续发力,力促融合工作更深入、更有效。

她认为,如何“融”是最核心的问题,下一步,将从文旅公共服务的新建场所、在建场所、已建成场所三方面出发,作一些深入思考。新建场所相对灵活,要实现场所结构、功能定位、服务内容、管理要求等文化、旅游全要素融合来布局、实施;在建场所属于半成品,尽量按照新建要求进行调整、完善。

“相比之下,已建成场所比较复杂。”她说,针对原有公共文化机构,比如图书馆、文化馆等,若附近区域没有景区景点,则要侧重服务当地百姓,以场所内设置旅游咨询台、放置旅游宣传册等为主;附近有景区景点的,要充分考虑主客共享,场所面积、环境允许的话,可以增设旅游集散功能,增加旅游商品展呈、销售内容,甚至餐饮服务、健身娱乐等多业态植入。原有旅游场所主要指旅游服务中心,建议在原有旅游服务功能基础上植入文化元素、增加文化功能,可以设置书吧茶吧、体育健身、文化演艺等内容,总体做到自然、贴切,不生硬刻意,对于一些经营性业态的设置,关键还要看人流是否充足,必须充分考虑可行性和有效性。

“融”地好不好,要看实际效果,指标考核少不了。业内人士认为,基于当前已建成的文旅设施量多面广,布局、地域、面积等情况各异,除了确有新建需求外大部分不会推倒重建的事实,在创建指标设置中,建议定量指标设置要适度,体现合理,如对书吧面积、图书册数不能有过高要求,是否有自助借阅设备不能作为必备条件;在定性指标设置中除了“规定动作”外,围绕打好融合牌,要给各地留有充分的发挥余地,体现合情,允许甚至鼓励更多的“自选动作”,体现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真正实现“一地一品一韵”,还建议当前在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前提下,鼓励多元化投资,甚至鼓励社会工商资本投资公共服务,体现其社会责任。

【关闭窗口】